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医学健康 > 疾病知识 > 浏览文章

中医对血液的认识是什么?

作者:小康 来源: 康网 时间: 2023-10-05 阅读:

中医对血液的认识是什么?  古代中医文献认为"血"和"液"是两种东西。如《灵枢·决气篇》中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用"血"表示血液。血液的病变称为"血病",如《素问·九部九候论》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之说。而"血液"与"营"、"卫"关系密切,《灵枢.邪客篇》中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又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一样相关,如环无端"。血液的顺从赖于骨髓的坚固,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可见,古代血液的概念指"血"与"营"、"卫"关系甚为密切。血存于骨,行于脉。后也把各种出血征候称之为"血证",清代唐荣川专著《血证论》是中医血液学第一本专著,晚清流传甚广,是影响最大的医著之一。直到民国年间,《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只列出一条"血"而没有血液这个名词。1926年谢利恒引进现代学说,首先认为"血"与"血液"是同一概念,他指出"血为人体流质之一种,灌注经脉之中,营养身体各部,且能排泄废物之液体,其色鲜红或暗赤,比水浓重,忧愁气,味咸,性能凝结,在血管及心脏中者,周流全身,谓之血液循环,由赤血球,白血球及血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