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医学健康 > 疾病知识 > 浏览文章

小儿脑瘫的临床类型

作者:小康 来源: 康网 时间: 2024-02-03 阅读:

小儿脑瘫的临床类型

小儿脑瘫的临床类型有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和混合型七种。

(一)痉挛型:此型约占2/3。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肩关节内收、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有些患儿伴腰背肌痉挛而呈弓状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痉挛症状常在患儿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出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此型患儿的深腱反射亢进。根据患儿受累部位不同,痉挛型又分下列数种:

1.双侧瘫:四肢受累,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

2.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3.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但上肢较下肢严重。有些学者认为双重(侧)偏瘫的概念较模糊,不必另列为一类,可归入四肢瘫中。

4.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上肢常较下肢严重。

5.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

6.单肢瘫。

7.三肢瘫。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蠕动样、无规律、不能自控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通常累及全身,头控能力差,面部常有怪异表情,有时反复出现舌尖节律性伸出与缩回动作,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动作较为突出。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此型可分为3类:

1.高张力型:患儿肌张力增高十分明显 。因此,肌张力波动幅度较小,不自主动作相对不太明显,常发生在身体的远端。

2.低张力型:患儿的肌张力很低,因此,患儿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关节活动过度,不自主动作也较突出。

3.舞蹈型:患儿的肌张力一般较低,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使患儿不易取得肢体的稳定性,因而似呈舞蹈样动作。

(三)肌张力低下型:此型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四肢均外展、外旋,似呈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此型常为婴儿脑瘫的暂时阶段,2~3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

(四)强直型:此型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检查者可感觉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强度可随时变化,如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正常,常有严重智能低下。

(五)共济失调型:此型也少见。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协调性差,步态蹒跚,辨距不良,平衡能力差。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六)震颤型:此型最少见,多为静止性震颤,常有不随意的节律性交互活动。

(七)混合型:患儿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