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医学健康 > 疾病知识 > 浏览文章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

作者:苏苏 来源: 康网 时间: 2021-06-18 阅读: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

高血压脑出血的动脉系直接来自较大的脑底动脉,其管径小、行径长,经常受到较大动脉血流的冲击,加之脑动脉的外膜和中膜结构较薄且中层纤维少,没有外弹力纤维,同时伴有小动脉变性增厚、微动脉瘤形成及小动脉壁受损等病理变化,当血压发生急剧波动时,极易破裂出血。

脑内出血后,出血区为大量完整的红细胞,血肿呈暗红色,其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毛细血管充血并可破裂形成点状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破裂,血肿逐渐液化吸收,遗留下小的囊腔;腔壁软化坏死组织和斑点状出血可被大量吞噬细胞清除,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形成,可将腔壁填平而致局部萎缩,形成一腔隙。

小量脑内出血时,血液仅渗透在神经纤维之间,对脑组织的破坏较少;而大量脑出血时,可导致脑组织受压、破坏、推移、变形等直接的损害,并进一步发展成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缺血、以及脑脊液循环障碍等继发性损害,使颅内压逐步或快速增高,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病人生命。

脑出血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内,只有少部分原发于小脑、脑干和脑室。基底节区壳核出血最多见,占50~170%。出血动脉主要来源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外侧豆纹动脉,出血多在壳核外侧部分:出血量较小者仅局限于壳核范围或外囊;大量出血通常向后上方扩展,并向内侧侵入,压迫或破坏内囊纤维,有时破入侧脑室内;也可沿白质纤维走向,侵入额、颞或顶叶皮质下形成脑叶血肿,或穿破大脑皮质形成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丘脑出血次之,占20%左右,多因丘脑穿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所致。前者多为丘脑内侧核出血,后者多为丘脑外侧核出血,出血范围多大于丘脑边界,可直接或间接累及内囊结构。出血量大时易破入第三脑室,或向丘脑下部、中脑延伸。

脑叶出血,或称大脑皮质下出血,占15%左右。出血可有皮层下动脉破裂引起,或由基底节区出血扩延所致。青壮年脑叶出血多因动静脉破裂引起,多发生在顶、颞、枕叶。

小脑出血,占10%左右,多源于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的穿支,好发部位是小脑齿状核,很少见于蚓部。出血可通过小脑脚延伸到脑干,也可破入第四脑室。

原发性脑干出血,占10%左右,主要源于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血肿多位于桥脑基底部与被盖部交界处,可向中脑方向扩展或向后破入第四脑室,极少向延髓扩展。

脑室出血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与继发性脑室出血两种。前者占脑出血的2%左右,系指脑室脉络丛、脑室内和脑室壁血管、以及室管膜下1.5cm以内的脑室旁区的出血;最常见部位为侧脑室,其次是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一般都合并有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较为多见,多为脑实质内出血破入脑室所致。

通过阅读脑出血的病理改变 ,我们对脑出血,病理,改变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小编也很认真的希望此文对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