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医学健康 > 疾病知识 > 浏览文章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作者:小康 来源: 康网 时间: 2024-03-11 阅读:

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 L,称为白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粒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或绝对值1.5×109/ L),故亦称粒细胞减少症。若绝对值0.5×109/ 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计数2.0×109/ L),该病大多患者为继发性的,仔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可找到明确的病因,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分以下五类:(1)粒细胞增生减少:多见于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或原虫);化学因素(达到一定剂量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环磷酰胺);物理因素(X射线,y射线,中子流等);化学毒物(苯);个体对某些药物过敏者(保太松,氯丙嗪,扑尔敏,磺胺,氯霉素,锑剂等)。(2)粒细胞成熟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粒细胞存活时间缩短:感染,炎症,脾功能亢进或使用某些药物等。(4)粒细胞分布异常:由于机体过敏、病毒血症、溶血或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细胞异常迁移(循环池--边缘池)。(5)以上四种病因的不同复合:多见于败血症,淋巴瘤和白血病。

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多见头晕、乏力、心悸、低热、失眠、食欲减退、慢性咽喉炎及粘膜溃疡等。本病通过血象和骨髓象的检查,即可确诊。骨髓象呈正常或轻度增生,粒细胞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伴粒细胞形态异常。确诊后作如下检查了解其发病机理:(1)肾上腺素试验(1:1000,检查迁移异常);(2)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干细胞增殖缺陷);(3)血清溶菌酶测定(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破坏程度);(4)抗血细胞抗体测定(观察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性损害);(5)粒细胞寿命测定(用二异丙基氟磷酸盐---- DF32P同位素标记粒细胞,观察粒细胞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