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 Tag标签 [肌萎缩]如下: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神经痛性肌萎缩又称为paonage-turnersyndrome,或臂丛神经炎,臂丛神经病。特征性地表现为肩背部和/或上肢严重的疼痛,以及随后出现的肩胛带和/或上肢肌肉无力、萎缩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症。

  • 脊肌萎缩是一组可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内运动核进行性变性引起的骨骼肌萎缩.大多数病例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看来都是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单独的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突变.有四种主要的变型.

  •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 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肌电图、生化检查与肌活检等,如有遗传家族史则诊断不难确立,但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

  • 肌萎缩病因

    2024-03-24

    肌萎缩系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而言,是神经、肌肉疾患和主要症状之一。其病因有:

  • 肌肉的营养状况是否正常不仅取决于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肌萎缩系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而言,是神经、肌肉疾患和主要症状之一。根据产生肌萎缩的原发病变,临床上将肌萎缩分为三大类:即神经原性肌萎缩、肌原性肌…

  • 进行性肌萎缩属神经元变性疾病,是一慢性神经蚕食损害性疾病并导致肌肉供营不良并发肌肉扩乏性的继发性萎缩,发病后期治疗难以全愈,其发病严重时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导致呼吸困难吞咽障碍而危及生命,约有5%-7%的患者和基因免疫异常或病毒感…

  • 肌肉萎缩的症状是两侧肢体相同部位周长相差1厘米以上,在排除皮肤和皮下脂肪影响后,可怀疑肌肉萎缩。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为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起病的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萎缩和肌无力。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认为可能与肌细胞膜或红细胞膜的先天性代谢障碍有关,特别是肌细胞内钙离子的蓄积可能是引起肌肉变性的重要原因。根据起病…

  • 偏侧面肌萎缩症是一种单侧面部组织的萎缩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但可能与全身感染、结缔组织疾病,遗传变性疾病,三叉神经炎有关。多于10~20岁起病,女性多于男性,隐袭起病,呈进行性缓慢发展。萎缩起于眶上部、颧部多见,逐渐发展到面部其它部位。萎缩涉及皮肤、皮下组织、甚…

  •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有时也被称作为/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ereditaryandmotorseoryneuropathy(HMSN),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 肌萎缩的保健

    2024-02-25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 自儿童或青春期起病,2/3的病人10岁前出现肌肉萎缩,男性多于女性,亦有晚至40岁以后出现症状。最先的症状为腓骨长、短肌,伸趾总肌,足部小肌肉开始萎缩,开始阶段肌肉萎缩可以不对称。随病程的进展,可逐步出现胫骨前肌萎缩,并逐步向上发展,但一般不超过大腿下1/3,界限清晰…

  • 脊肌萎缩症是一组可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内运动核进行性变性引起的骨骼肌萎缩.

  • 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大多数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人发生于30~50岁之间。这种疾病起病缓慢,多数从一侧肢体开始,继而发展为双侧。常见的发病形式是从手部起病,动作不灵活、肌肉萎缩,表现于/瓜形手/。然后依次向前臂、上臂和肩部肌肉发展。

  • 肌肉萎缩指骨骼肌体积的缩小,可由于肌纤维变细或消失,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

  • 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临床常见病变始于颈下段和胸上侧面的前角神经细胞。首发症状为一侧或双侧手指逐渐无力、僵硬、手掌肌肉萎缩,形成爪型手,继则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力降低,肌萎缩常可见肌束镇颤,无感觉障碍。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病症是肌强直性肌病的一种,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成人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无明显地理或种族差异.肌强直的发病机制不清,但在某些病例,肌纤维膜异常似乎与跨肌纤维膜氯离子电导率降低有关。除表现多组肌群肌萎缩和肌强直外,还有晶状体、皮…

  • 腓骨肌萎缩症亦称为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症,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 目前尚无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女性患者的独立诊断标准。DMD的诊断主要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遗传方式、基因检测和抗肌萎缩蛋白检测,配合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和血清肌酶的测定,以及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尽管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但是结合肌肉组织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变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见于男性患者。本病起源侵袭,多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以假性肥大型常见。本病的发病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系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多为隐性遗传。除此之外,尚有细胞膜性、自…

  • 2.发病初期双足无力,活动不灵,麻木,腓骨肌开始萎缩,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代表了一类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变性所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在运动神经元疾病中以遗传倾向为其主要特征。由于SMA的病变主要在脊髓前角,经常累及脑干运动神经核,而不侵犯上运动神经元;肌萎缩多见于肢体近端和躯干肌;常有家…

  •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为运动神经元疾病,变性限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特点是进行肌萎缩和肌软弱,通常自手的小肌肉开始,蔓延至整个上肢和下肢,反射消失,感觉障碍不出现。

  • 腓骨肌萎缩症

    2023-12-03

    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周围神经病变。病因不明,男性较女性多见,最常见症状为早期跑步慢、腓骨肌、伸趾长肌及足部小肌无力和萎缩,逐步发展至大腿下1/3,外形似鹤腿,足部可发展为马蹄内翻畸型,以及弓形足和瓜形趾。晚期上肢也可见与下肢相应部位的肌萎缩,可伴下肢远…

  • 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基本不了解造成各种肌营养不良的原因。1986年美国MDA资助的研究者发现了导致DMD的基因,该基因的突变造成了肌肉的持续萎缩。1987年,该基因编码的能保持肌肉不萎缩的蛋白质被发现,并且被命名为dystrophin.(抗肌萎缩蛋白)。

  •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 自儿童或青春期起病,2/3的病人10岁前出现肌肉萎缩,男性多于女性,亦有晚至40岁以后出现症状。最先的症状为腓骨长、短肌,伸趾总肌,足部小肌肉开始萎缩,开始阶段肌肉萎缩可以不对称。随病程的进展,可逐步出现胫骨前肌萎缩,并逐步向上发展,但一般不超过大腿下1/3,界限清晰…

  • 晚期脊髓空洞症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